东莞市欣时代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Dongguan Xinshidai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1.对传统座舱布局的创新
伴随着“智能座舱“,“第二起居室”等概念的兴起,需要座舱空间具备灵活柔性配置的属性,这个背景下传统汽车座椅的布局方式和调整形态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此方面智己LS7的座舱座椅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具体表现为将极致豪华舒适的体验给到了右后座椅,配合副司机座椅可以完全折叠收起在仪表板下方(取消了传统手套箱),右后座椅可以轻松实现零重力模式和平躺模式,给乘员带来极致的舒适性体验。对比市面上两款也是主打后排舒适性的车型问界M7和沃尔沃XC90而言,智己LS7可以说是既有打破常规的突破又保留了实用性,对比来看,问界M7的二排右后座椅同样具备零重力模式,为了给这个座椅展开提供充裕空间,副司机座椅只能做整体向前以及靠背前倾的调节,因为副驾座椅采用的是传统方案,即外形尺寸和表面形状与主驾座椅完全相同,这样带来的一个结果是身材高大的乘客在二排使用零重力模式还是有所顾忌的,原因是前面的副驾座椅对纵向空间的限制,另外向前翻折的副驾座椅还会阻挡主驾的视线。在这方面,智己LS7给出的方案就更加彻底和纯粹,它将副驾座椅设计成靠背可以完全放平并且整椅可以“收纳”到仪表板的下方,这样就给后面的专属座椅让渡出更多的施展空间,舒适性也得到了同步的提升。而沃尔沃XC90(荣誉版)在这方面就更加的激进了,它直接取消了前排副驾座椅,转而用一个集成了液晶屏幕,小桌板,鞋盒/脚踏的控制台来替代,相比较而言,智己LS7在此又回归了实用性,继续保留了副驾座椅,毕竟两款车型的定位不同,沃尔沃XC90(荣誉版)偏重行政性,而智己LS7偏重家用。
智己LS7的零重力座椅
问界M7的零重力座椅
沃尔沃XC90(荣誉版)的座椅布局
2.核心用户需求导向下的有限妥协
目前可以看到的明显趋势是,在传统座舱向“第二起居室”转变的背景下,座椅舒适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被越来越多的车企定位为核心用户价值,也正是基于此智己LS7引入了后排零重力座椅,但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零重力模式下的调节空间,副驾座椅在设计上也做出妥协和让步,可以明显的看副驾驶座椅的靠背在整体宽度和侧翼高度上都要要小于主驾驶座椅,这会带来两个问题:1.副驾驶位置的乘坐舒适性一定程度上会打折扣,尤其是动态过弯的支撑性会被明显削弱 2.相比传统座舱,座椅的外观风格会显得不一致,缺失一定的协调性。
靠背宽度差异
侧翼高度差异
3.零重力浮感座椅
智己LS7的零重力浮感座椅在车型上市以来收到了市场用户的广泛好评,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3.1 零重力模式的触发方式
根据实车体验,开启座椅零重力模式有三种方式:
1)门护板上的控制面板;2)中控屏幕;3)语音控制
门护板上的控制面板
中控屏控制
其中门护板上的控制面板是最直接方便的控制方式,中控屏幕操作和语音控制也很贴心,当家里有老人想要体验零重力模式时,可以由其他位置的乘员代为操作。
3.2 零重力模式座椅的联动顺序
为了实现座椅的零重力调节,副驾座椅和右后座椅组成了一个共轨联动系统,经过实际体验,两个座椅的动作顺序如下:
1)副驾坐盆高度调低 2)副驾靠背前倾 3) 副驾整体后移 4) 副驾靠背完全放平 5)副驾前移到仪表台下方 6)右后座椅前移 7)右后座椅靠背后仰 8)右后座椅坐盆后倾 9)腿托展开(同时伸长)
最后形成121度靠背角的零重力模式。
3.3 零重力坐姿的调节时间
零重力模式需要遍历上述的9个步骤,从指令发出到目标坐姿达成大约需要1分钟左右时间,结合先需要副驾座椅的配合移动,这个时长算是中规中矩。
3.4 功能扩展-大躺舒享模式
除了零重力模式,智己LS7还扩充了大躺舒适模式,与前者的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1)右后座椅腿托折叠收起 2)副驾座椅后移 3)右后座椅靠背角度继续后仰到155度。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模式只能通过中控屏幕控制。
3.5零重力座椅的使用场景探讨
关于零重力座椅是否可以在行车过程中使用,还是只能在驻车状态下使用,往往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对于ABTS座椅,即集成了安全带的座椅就可以在行车过程中使用零重力模式,笔者认为零重力模式下座椅靠背角度远大于设计角度,发生碰撞时乘员很容易下潜,所以还是不建议在行车过程中开启零重力模式。
4. 支撑“共轨联动”座椅系统的关键技术
4.1 支持座椅靠背完全放倒的调角器和座椅护板
靠背可完全翻折座椅的靠背旋转轴的位置需要定义的比常规座椅高,主要是因为需要把靠背放平后的厚度考虑进去,相应的就会导致座椅调角器以及调角器护板的尺寸做得比常规座椅大,这样也就占用了一定的横向空间,同样的座椅靠背也就比常规的尺寸收窄了。
带靠背放平功能的调角器(仅示意)
普通调角器(仅示意)
4.2 电动长滑轨
电动长滑轨是实现座舱座椅联动的关键技术,智己 LS7采用1955mm的电动长滑轨,保证了前后排座椅可以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协同联动,座椅滑轨的如下几项性能指标是必须要关注的,
-纵向锁止强度
-上下轨剥离强度
-滑轨耐久性
-运行速度
-调节步距
而对于类似智己 LS7上的零重力座椅,又以锁止/剥离强度和运行速度来的最为重要,主要体现在后排零重力座椅属于ABTS类型的座椅,发生碰撞时座椅承受的力要比安全带固定点在车身的常规座椅大很多,相对应的对座椅滑轨的强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常规座椅的锁止/剥离强度大约在20KN左右,而对于集成了安全带的座椅滑轨强度需要提升到30~40 KN;常规电动滑轨的调节速度在20mm/s左右, 智己LS7电动滑轨的调节速度主观评价下来应该还有提升的空间,业内目前已经开发出140mm/s的高速调节滑轨。
电动长滑轨(仅示意,非本案)
4.3 大调节范围及功能可扩展的座椅骨架系统
零重力座椅的使用姿态需要头枕、腿托和扶手等支撑功能的协同配合,这也就需要座椅骨架平台支持对这些功能模块的拓展和接口;另一方面,零重力的姿态需要座椅靠背和坐垫都能够实现大幅度的倾角,这也需要座椅骨架的对应部件给予支持,如靠背调角器和多连杆坐盆调节机构等。
多功能骨架系统(仅示意,非本案)